66岁重伤患者历经60多天生死博弈,重获新生
今年3月,66岁的王伯伯(化名)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救援。从严重车祸到肺栓塞突发,从大出血休克到康复行走,我院多学科团队用60多个昼夜的坚守、5700毫升血液的接力,演绎了一场救治中的生命奇迹。
多学科联动打赢创伤急救第一仗
3月19日下午两点,王伯伯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后被送入我院急诊科。检查显示,他全身多处重伤:骨盆粉碎性骨折、多根肋骨骨折、盆腔积血、气胸、创伤性湿肺等,每一个诊断都意味着致命风险。
时间就是生命。急诊科迅速启动创伤急救流程。骨科、胸外科、手术麻醉科等多学科团队争分夺秒联合完成骨盆外固定支架手术,暂时稳住生命体征。术后,王伯伯转入重症医学科施行呼吸支持救治,以应对严重肺挫伤导致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。
肺栓塞突袭下的“矛盾攻坚战”
3月24日,患者出现右胸腔积液伴下肢静脉血栓,病情陷入抗凝治疗与活动性出血的矛盾困境。6天后,患者突发肺栓塞,血氧饱和度急剧下降——血栓阻塞肺动脉,导致呼吸循环衰竭,生命警报再次拉响!
危急时刻,骨科、心血管内科、胸外科、重症医学科、介入放射科等多学科专家迅速集结,展开紧急会诊。面对生死考验,团队快速达成共识:必须立即阻断致命血栓来源。当日八点十分,专家团队争分夺秒,成功实施紧急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,在血管内筑起一道“生命屏障”,有效拦截可能脱落的血栓。与此同时,术后溶栓与抗凝治疗精准配合,胸外科同步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术,多管齐下稳定病情。
术后48小时内,医疗团队依托每日血栓弹力图监测,动态优化治疗方案,以“只要有一线希望,就绝不放弃”的信念与死神博弈,最终成功化解危机,为患者赢得生机。
5700ml输血背后的“生命平衡术”
救治的最大难关出现在如何阻止患者持续活动性出血。医院三级救治体系全面启动,骨科一区王爱兵主任、心内科魏燕主任、重症医学科等专家团队再次紧急集结,同时邀请武汉中南医院专家远程会诊,最终锁定出血源为第8肋间动脉破裂。专家团队邀请宜昌中心医院教授火速增援,与我院专家联合,连夜实施栓塞术。期间患者累计输血5700ml(相当于全身换血1.5次)、血浆2600ml。胸外科、重症医学科、心内科、骨科专家始终坚守病人床旁,细微查看病情变化。
心血管危局的紧急救治
5月20日,王伯伯血压骤降,低到接近休克,同时出现高热、房颤、感染性休克等症状,急救刻不容缓,心内科魏燕主任紧急进行会诊,使用去甲肾上腺素进行升压,同时进行心律失常治疗,继续抗凝治疗。在医护团队的不懈努力下,王伯伯逐渐脱离危险,骨折愈合良好。王伯伯哽咽道:“是医生们一次次把我从鬼门关拉回来,他们没放弃,我更不能放弃!”
7月18日,患者来院复查,此时他已能独立行走,各项指标接近正常。
“此类重症患者的存活率较低,王伯伯的案例是现代医学多学科协作模式的胜利,是急诊创伤中心快速响应体系的胜利,更是江汉油田总医院医护人员面对渺茫希望仍坚守职责、永不放弃的精神胜利。”王爱兵主任表示,“未来我们将继续优化急危重症救治体系,为更多患者托起生命希望。”
供稿:李胭 孙勤锐 刘金梅
编审:朱美岳
- 上一篇:我院一站式服务中心正式启用
- 下一篇:夏季防蚊,这些“误区”要避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