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孔肯雅热防蚊指南:从细节守护健康
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,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(也就是我们常说的“花蚊子”)叮咬传播。感染后常出现高热、关节剧烈疼痛等症状,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和疫苗,因此防蚊、避蚊是预防的核心。
一、传播病毒的蚊子有啥特点?
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主要“罪魁祸首”,它们有3个明显特点:
爱叮人:尤其喜欢叮咬人类,白天也活跃(清晨、傍晚是高峰);
“住”得近:多在居民区附近滋生,特别喜欢小型积水(比如花盆、易拉罐、轮胎里的水);
怕冷:温暖潮湿的环境更适合它们,所以夏秋季是高发期。
二、清除家里家外的“积水陷阱”
蚊子幼虫(孑孓)必须在水中生长,彻底清理积水,就能从源头减少蚊子数量:
家庭内部:每天检查花盆托盘、空调接水盘、水桶、鱼缸换水后的残留水,及时倒掉并冲洗干净;闲置的瓶罐、易拉罐、旧轮胎等,要么翻扣过来(不让积水),要么直接扔掉;
户外周边:社区的排水沟、绿化带积水、露天水池等,可联系物业定期疏通或投放灭蚊幼药剂(如BtI生物杀虫剂,安全无残留);
特殊角落:阳台的地漏、下水道口,可用细网罩住,避免积水;雨季时,及时清理屋顶、窗台的雨水。
三、外出时做好“物理+化学”双重防护
蚊子叮咬是病毒传播的直接途径,外出时尤其要注意:
穿对衣服:选择长袖上衣和长裤,颜色以浅色为宜(蚊子更爱深色);袖口、裤脚尽量收紧,减少皮肤暴露;
用好驱蚊剂:裸露皮肤可涂抹含避蚊胺(DEET)、派卡瑞丁、氯菊酯的驱蚊产品(儿童建议用浓度≤30%的避蚊胺,孕妇可选派卡瑞丁);喷在衣物上的驱蚊剂效果更持久;
避开高峰:清晨(5:00-7:00)和傍晚(17:00-19:00)尽量减少在树荫、草丛、水边等蚊子密集区域停留;如需外出,可戴宽檐帽、穿防蚊袜。
四、出现症状及时就医
如果被蚊子叮咬后,出现突发高热(体温≥38.5℃)、全身关节疼痛(尤其是手腕、脚踝)、皮疹等症状,要立即就医,并主动告知医生近期是否去过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,以便早诊断、早处理。
我院也针对这两种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再升级,从监测预警、诊疗规范到定期对院区及周边环境进行消杀作业,重点对绿化带、下水道等易滋生蚊虫的区域进行集中处理,并通过安装防蚊纱网、放置灭蚊灯等方式,构建物理防蚊屏障。为病患与医务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。
供稿:路丹、张思
编审:朱美岳
- 上一篇:夏季心梗高发,这些预警信号别忽视!
- 下一篇:我院召开2025年度改善医疗服务推进会